![]() |
![]() |
中华五千年 > 中华传统文化 > 中国建筑 > 粉房琉璃街 梁启超和他的“饮冰室”(图) |
拆迁中的粉房琉璃街
1921年出版的地图
北京城文化名人荟萃,很多人最早来北京的立脚点即是各地在京设立的会馆。北京的会馆兴起于明代,清代达到鼎盛,据光绪十二年出版的《顺天府志》记载,当时大大小小的会馆已达414处。 粉房琉璃街虽然是从做粉条起始,但是据记载这里却曾会馆云集,只不过这些会馆因年代久远多数已经无存了。现存的也是最著名的当数新会会馆,因为戊戌变法主要倡导者之一梁启超曾寄居于此。这个新会会馆就在粉房琉璃街南口西侧的115号,从院门可以看出地势高过旁边的院落,但原来宽敞气派的大门不知何时已然失去,空荡荡的只剩下用红砖重新砌成的院门框架,加上院中陆续盖起的小房,院内杂乱狭窄,如果仅仅从门前走过,很难看出里面还深藏着大院儿。院子坐西朝东,由东、中、西院及跨院组成,据说当年梁启超住在会馆中院的三间北房。 梁启超(1873—1929),广东新会人。1895年跟随康有为发动“公车上书”,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,主张变法,曾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。梁启超“公车上书”和“百日维新”期间,就居住在这里。此后,他才搬入东城区北沟沿胡同23号。梁启超将他在粉房琉璃街新会会馆的居室称为饮冰室,他自号为“饮冰室主人”,其著作甚至也取名《饮冰室合集》等。时光流逝,百年沧桑,现在已然看不出当年会馆的风采,只有旧址老屋尚在,难免使人唏嘘不已。 粉房琉璃街历史悠久,胡同两侧早年栽种的树木可以说是一大景观。参天大树枝繁叶茂,从胡同的南头绵延不断一直排列到北口,树梢直入云天,两侧树冠很多已交织在了一起,好像给整条胡同搭上了天棚。夏季来临绿树成荫,整个胡同几乎都在树冠的庇护之下,炎热的阳光照射下来,打在地上就成了斑驳陆离的碎影,暑气顿消。 我家是粉房琉璃街的老住户了,在这里住了几十年,直到1991年因落实私房政策给房主腾房,我们一家才搬走。有意思的是,我家房子的位置恰好是在粉房琉璃街东侧与响鼓胡同相通的把口,院门却开在了响鼓胡同里,也就成了响鼓胡同里唯一一座门牌是“粉房琉璃街”的院子。 粉房琉璃街由于从前几年就开始拆迁,整条街的东侧一面从南口开始向北已被拆了几乎一半,盖起了高楼大厦,使这条胡同的南段变成了“半壁街”,街内其余的房子院墙有不少也都被刷上了大大的“拆”字,有的地方已是断壁残垣。但我还是热衷于在这里流连,感受古朴宁静的胡同情怀,感怀梁启超先生的书生意气…… |